署名不仅关乎荣誉,更代表实质贡献与学术责任。可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毕竟这可是关系到毕业、评职称、项目绩效的“学术名分”,一点都不能马虎!
本文把复杂的署名规则、常见争议都给你整理好了,拿去就用。
1 先搞清楚谁有资格成为作者
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标准(比如国际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ICMJE)是:必须同时满足以下4个条件才能算作者:
1)真干活:参与课题设计、实验实施、数据采集分析等实质性工作;
2) 搞论文:参与论文草稿写作或对重要学术内容作实质性修改,不是只改个标点符号那种;
3) 认结果:认可论文的最终内容和结论,同意投稿;
4) 担责任:对研究结果负责,愿意配合处理涉及准确性或诚信的质疑。
一句话概括:署名=贡献+责任。
不相关的“挂名”,以及干了活却没署名的“作者”,都属于学术不端哟!
为了更清楚地显示作者的贡献和责任,现在很多期刊要求投稿作者填写“作者贡献声明”(Author Contributions)。目前比较公认的是由哈佛大学和Wellcome基金会提出的CRediT(作者贡献者角色分类)。
2 谁当一作,谁当通讯?
1) 第一作者:一般是干活多的人,负责初稿写作与数据整理。
对博士/年轻科研人尤其重要(很多单位评奖/毕业有“第一作者”要求)。
划重点:一作有时不一定只有一个!但独一作比共同一作含金量高!比如有些高校评奖学金,独一作能加10分,共同一作可能只加5分,差别还是挺大的。
2) 通讯作者:课题的总负责人。
负责项目总体设计、投稿、与期刊/审稿人沟通、对外承担联系职责(通常是导师或课题负责人)。在绩效考核/课题归属上很重要。
划重点:一作重要、通讯也重要。
对研究生来说,一作更直接影响毕业;
对导师来说,通讯更影响课题与绩效。
在某些情况下,通讯作者也可以同时是第一作者。
3 共同一作、共同通讯,应该怎么排才规范?
当多个人的贡献难分高下时,可能会出现共同作者的情况。
1) 共同第一作者(Equal first authors)
适用情形:两人(或多人)在实验与写作上贡献相当,难以区分主次。
标注方式常见:姓名右上角加符号(†、# 等),脚注写明:
例如: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中文可写:“作者A与作者B对本文贡献相同,列为共同第一作者。”
2) 共同通讯作者(Co-corresponding authors)
适用情形:项目由多导师或多机构共同主导,需要多方对外联系。
标注方式:通讯作者旁标★或*,脚注或文章末尾给出每位通讯作者邮箱。
例如:Correspondence to: Prof. A (email), Prof. B (email).
注意:不是所有期刊都允许并列署名,不同期刊符号和写法可能不一样,投稿前一定要查看期刊指南!
以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为例,作者有38人,他们是如何标注并列作者呢?
前三位作者的名字后面都标了†,脚注里写着"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作者贡献相同),这就是典型的“共同一作”。而最后三位作者名字后面标了*,还附上了邮箱,这就是“共同通讯作者”。
重要提醒:署名前一定要沟通清楚:谁当一作、谁当通讯、排序怎么定,最好在研究开始前就和导师、合作者商量好,甚至可以保留书面记录;过程中如果出现争议一定要及时沟通。
4 常见纠纷和快速解决策略
抢一作:优先沟通、留邮件记录、如协商无果可找导师/所在单位科研诚信办公室或所在院系主任调解。
乱挂名/未被挂名:发现即刻沟通并保留证据,严重者走学院学术不端处理流程。
跨国/跨机构合作:提前明确数据归属和发表顺序,签署简单的合作协议。
署名问题看似小事,实则关系重大。早点说清楚、写成记录、定期复核,能避免后续很多不必要的纠纷与尴尬。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埃米编辑SCI论文润色】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SCI论文写作资料,回复“礼包”,免费领取100+写作投稿资料包和投稿问题30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