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一个科学论文的索引系统,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在1960年研发,旨在为科研学者们提供文献服务信息。由于其信息资源丰富实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了当时唯一的科技信息参考来源。而SCI论文则指被SCI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
最初使用的SCI系统,主要提供的信息为一些大型和高被引的期刊。但这样的参考方式,会使读者过于依赖期刊的发表数量和引用次数,而不会去选择一些小众的期刊,因此SCI系统开始引入期刊影响因子的概念。
目前,影响因子(IF,Impact Factor)的计算方法是: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第三年)的被引用总数除以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样的平均值就是所谓的“影响因子”。举例说,《Nature》在2000、2001年分别发表了939、1013篇论文,其在2002年总被引量分别为25955和33448次。那么他在2002年的影响因子就为(25955+33448)/(939+1013)=30.432。ISI每年都会在六月底发布期刊引用报告,公布上一年其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及被引用情况。影响因子由于其客观、公正,不受人为因素干扰的优点,一直被沿用至今。
现在,影响因子已经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显示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量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可以有效帮助科研学者寻找和确定自己相关专业的期刊,确定论文投稿期刊,证实已经发表论文的期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影响因子也具有一定的不科学性。
1. 期刊收录的国际性不够
目前SCI收录的期刊大部分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许多国家拥有的国际领先水平的期刊没有被收录。且收录的期刊绝大多数为英文期刊,许多学术水平很高的其他语言期刊很少被收录。
2. 论文个体水平差别
据统计,所有期刊影响因子的获得主要靠其中的少数高水平论文。而影响因子的计算是期刊内所有刊发论文的平均值,这就掩盖了同一期刊中论文水平差异的现象,或者说造成了论文质量价值不公平、不科学的现象。
3. 学科差别
不同学科由于学科性质不同,所发表论文的引用率也有很大差别。有些领域里最有权威、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的影响因子还没有另一领域里水平最低、影响因子最小的期刊的高。这就说明,仅凭影响因子评价期刊的学术水平缺乏一定的可信度。
4. 论文类型不同
通常刊登综述、通讯类篇幅较短的论文期刊其影响因子比较高。
5. 计算期刊影响因子的时间段差别
有学者研究发现,两年时间段计算法获得的关于期刊影响因子的波动幅度很可能比五年时间段计算法的大。可以推测,现行的两年时间段计算法获得的期刊影响因子以及据此做得出的期刊水平排名的科学性都值得商榷。
因此,影响因子不能作为说明不同论文之间、科学家之间、学科之间学术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目前,学术界提出了对期刊进行划区、分析文章引用量的方法来对学术水平进行评估。因此,科研学者们在投稿时除了要查找相关的影响因子列表等信息,也要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参照更多的标准选择目标期刊,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埃米编辑】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SCI论文写作资料。
编译/冯瑶
参考资料:
[1] Garfield, Eugene. The History and Meaning of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J]. JAMA, 2006, 295(1):90.
[2] 顾飞荣, 彭少兵. SCI论文撰写与发表[M].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9.
图片来源:
[1] https://stockphoto.com/
[2] https://images.app.goo.gl/KZUzPZrPR5W1mPio7